Document
网站首页 三扶两创 文章详情

银发老专家“田间微课”唱响“春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19 浏览:2893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近年来,丰县开发区(凤城街道)张寨村在县农业农村局关工委“田间微课”传授指导下,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利用闲置木耳棚,间套种植优质、高效、特色精品食用羊肚菌,为村民开辟增收致富新途径。

科技助力,农民增收

2021年3月31日上午,张寨村大喇叭又开始广播了:“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定于明天上午9:00,在张寨村支部驻地,召开推进羊肚菌种植专题会议,望本村种植羊肚菌的农户和准备种植户按时参加,特别邀请果园村、刘李三村、大堤口村等愿意种植羊肚菌的农户一起参加活动......”

第二天上午,张寨村支部驻地一派热闹景象。由丰县农业农村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科技志愿服务团团长黄德安,县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孙敦连,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老专家李丙仁,农业技术专家史沿朝组成的农技专家团,现场交流指导羊肚菌栽培技术,张寨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党员、种植羊肚菌技术人员、种植户及相邻果园村、刘李三村、大堤口村百余农户现场听取了专家授课。

羊肚菌种植技术员张敬源详细讲解了目前张寨村羊肚菌种植情况及种植的方式方法,他说,目前,木耳种植开始走下坡路,要想以菌类致富就得转轨,另寻出路。羊肚菌种植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项目,省时、省工、省投资、见效快、效益高。从2016年开始,到四川省金堂县考察回来后,培育母种、原种,试种,2018年,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00亩,亩产达600多斤。今年种植面积已达300亩,亩产能达1000斤。而且羊肚菌供不应求,价格高,且收货及时。

从学种植到会种植,张志立和陈娇娇等种植大户已经在专家的培养下尝到了种植羊肚菌的“甜头”。张寨村陈娇娇和丈夫原来种植黑木耳,去年在村党总支书记张利光的引导下,主动前往四川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回来后投资7万元种植8个棚。在农技员张传敏、张祖涛指导下,终于盼来了羊肚菌丰收。她给自己算了一笔帐,每亩能收800斤新鲜羊肚菌,10斤能烘干1斤干羊肚菌,每斤干货能卖500元,8亩能卖32万元,去掉投入7万和工人的工资等,纯收入达20多万元。她致富后又将资金投入进去,并在外地承包种植羊肚菌,年收入达600多万元。如今,他们每斤鲜羊肚菌卖到50至80元,烘干精包装后每斤卖到500至800元。

在张寨村会议室里,村党总支支部书记张利光一刻也没闲着,正全神贯注地联系四川的大客商,准备通过与电商合作销售羊肚菌,为村民打开更多的销路。

变废为宝,带动羊肚菌发展

张寨村是多年种植黑木耳的专业村,近年来,由于黑木耳价格大滑坡,村民们都把种植黑木耳的大棚闲置废弃了,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10多位村民率先试种羊肚菌成功的经验,村干部看到了这一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项目,于是积极邀请县农业老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张寨村实地调研,很快梳理并形成了张寨村利用闲置木耳棚,套种羊肚菌的产业新模式。

“在借用黑木耳大棚种植羊肚菌的同时,又不影响下茬种植黑木耳,夏季还可种植农作物玉米及各种瓜果蔬菜等,这样在土地不被闲置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吸纳当地村民在这里务工,帮助大家共同增加收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着实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保守估计明年全村种植可达2000亩,效益能达6000万元。”种植技术员张传敏说起话来,胸有成竹,还打算把四川的基地“搬过来”一起发展。

连上“专家线”  致富路上行稳致远

羊肚菌发展离不了方方面面,除与四川技术人员合作外,张寨村还同县农业农村局老专家及街道农技人员共同磋商,建立培训阵地,探讨发展方向,经常性的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会,为黑木耳闲置棚发展羊肚菌出谋划策,确保农民增收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让村民在致富路上行稳致远

 正如农业技术老专家黄德安所说:“要让农民在致富路上行稳致远,不仅要靠党的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而且要靠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到来只是希望把这件事办得更好,我们不图安度余生,只希望农民的钱袋子能鼓起来”。

正是由于技术培训经常化、田头化,引来了村民不断前来听课咨询,广大种植户纷纷表示有这样的专家团队近距离指导,致富增收我们信心满满。

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张寨村利用闲置的黑木耳大棚种植羊肚菌发家的信息传开之后,村干部的电话不断,其它村、社区干部纷纷组织人员实地观摩了张寨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从羊肚菌种植条件、种植模式、生长环境、种植密度等方面做了深入了解,并在合作投资、人员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参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和对话。

“我们社区有黑木耳大棚、红树林基地,想和你们合作,积极跟进,利用闲置黑木耳大棚等处大面积种植羊肚菌”美丽乡村示范村海子崖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连明握着张寨村党总支书记张利光的手说。

张利光说,有农技老专家智囊团的精准把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好、培育好本土的羊肚菌专家,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组织开展更多更富有实效性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杨雪莲  李丙海)

编辑 芦宇


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