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三扶两创 文章详情

“老农技”中的“三群牛”

——射阳县农业科技战线退休人员助推青年农民创业侧记
发布时间:2020-10-12 浏览:2319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在射阳县广袤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上千人的县、镇、村三级退休农业科技人员,他们退而不休,“银发生辉”,在县关工委、老科协的组织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助推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奉献出“光”和“热”。

第一群:“老黄牛”

2014年,射阳县关工委组织了由36名“老农技”组成的服务团,充分利用县农干校、镇村政治技术学校、远程网络等平台,分成高效农业、畜禽养殖、蔬菜园艺、农机植保、专业合作和电子商务等六个专家组,实行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一大批青年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各镇、村的退休“老农技”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千秋镇滨东村农技员皋古凤退而不休,指导青年农民祁振峰创办了“金润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名贵中药材“瓜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皋老凭借农业科技的专业优势和工作经验,与小祁一起探索瓜蒌的种植、筛选、烘干、冷藏等一系列技术,并逐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品种。现在该公司可实现年开票销售3000多万元。

特庸镇的“老农技”、原镇农科站站长陈寿康,指导青年农民吉学玉办起了“学玉家庭农场”,种粮面积从2013年的105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在陈老的精心指导下,水稻亩产从2013年的450公斤逐年提升,至2020年已达670公斤,小麦亩产也突破400公斤。去年家庭农场实现纯收入38万元。

县老农艺师王兴亚,指导合德镇青年薛风琴创建了“射阳县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150人,示范基地上千亩,冷库200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年订单种植无公害地产辣椒2万亩,带动6个镇的5200多农户,使300多户增收脱贫,被评为“全国五好示范合作社”。

第二群:“拓荒牛”

针对棉花种植用工多、棉农辛苦程度高的实际,长期从事棉花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的“老农技”蔡干香、郭长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决心走技术创新的路子。这两位“老农技”经过多年的精心探索,发明了棉花连体育苗及其分苗移载器具。运用这一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可节省七八个工时。此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从县农林系统退休的“老农技”郭长生,看到农民拔棉秆很费力气,而且进度极慢,遂产生了用机器拔棉秆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专家的大力支持。郭老和研究所同志一起研究开发了集棉花拔秆、切碎、打捆一条龙的农机具,用一台这种农机具能抵上近百人的作业效率。且这些经过初加工(切碎)的棉秆,既可制作板材又可做燃料。《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对此作了报道,该设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劳动强度的极大减轻和劳动效率的极大提高,使更多青年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群:“孺子牛”

射阳县的“老农技”们大多是共产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原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姜德明,三十多年前因患骨癌锯掉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常年拄着双拐深入农村田头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有人说,他是江淮大地上的吴运铎;有人说,他是农技战线上的“王铁人”。当年温家宝总理称他是“全国农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面旗帜”。

原县农林局副局长、老科技工作者丁超退而不休,热心帮助青年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反季节蔬菜,对如何栽培、防病治病,先后编写了13本书籍(13个不同品种蔬菜的栽培技术),出版4万多册,全县所有农家书屋都有此书,为青年农民传授了真经。

像姜德明、丁超这样的“孺子牛”,成了全县退休农技人员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老农技”“银发生辉”,成了助推广大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星星之火”。(茆友林)

编辑 滕桂钧

3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