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导语写作的十个方法(一)

发布时间:2018-06-06 浏览:1173
分享

导语写作的十个方法(一)

新闻消息写作中,很重要的是要写好导语。学会写导语,是小记者们掌握消息写作的关键。下面的案例都收集整理自网络,虽然有些例子比较老,但仍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所谓“举一反三”,只要我们从案例中学到方法,那么掌握导语写作就不再成为难事了。

1.“一语破的” 法

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案例】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2.“设置悬念”法

“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案例】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读来必有“痛击一拳”的淋漓快感。

【案例】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案例】1990年5月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逝世。5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导语写得与众不同,特别感人:“深受青年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9岁。”

施光南去世了,记者在这里却把他写“活”了。读了这样的导语,谁都会击掌叫绝。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活灵活现,就会有“人情味”,就会给人以亲切感。有亲切感的导语,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案例】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刘旅 摘编)


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