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关心下一代周报》宿迁小记者采访中国粮食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8-02-06 浏览:1995
分享

《关心下一代周报》宿迁小记者采访中国粮食博物馆

在中国,每一个孩子都盼望过春节,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过年最大的好处是有很多好吃的。然而,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过去食物匮乏的时代,人们对食物甚至一碗白米饭的渴望。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粮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更不能丢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1月31日上午,《关心下一代周报》宿迁市宿城区新苑社区辅导站的7名小记者们冒着严寒来到了中国粮食博物馆。从粮食的来源和历史等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节俭、勤劳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追根溯源。虽然一路上冰雪还未消融,小记者参观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当远远看到高耸的标志性建筑——巨大的麦穗时,同学们的脚步更加急切了。

位于宿迁市郊的中国粮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粮食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突出“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主题,全方位地展现粮食这一重要战略商品在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演进过程,展示粮食深刻而特殊的历史人文内涵。展馆分为粮食发现发展区,粮食物种区,粮食机构、人物、票证区,粮食储藏区,粮食加工区等,现已被国家教育部、粮食局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实践基地。

从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到新石器时期刀耕火种,再到春秋时期的木犁牛耕,同学们感受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田赋制度、畎亩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这些史料让同学们理解了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地契、石碓、随葬器皿、扇车、曲辕犁、米斗……这些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交易的生产工具的实物,仿佛把同学们带回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从这些原始的工具可以想像,古时候人们种植庄稼和粮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小记者李孟欣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诗句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然而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围绕粮食的生产进步、农民的辛勤劳作,无不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小农式、生产分散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粮食危机起此彼伏。最让同学震撼的是近代粮食危机,“那时候的人没有吃的,只能以草根、树皮、白土果腹,1942年河南大饥荒饿死了300万人。”这些悲惨的历史让如今吃喝不愁的孩子们难以想像。小记者叶筱璇指着一幅照片问,“为什么饥饿的人肚子反而那么大?”解说员阿姨告诉她:“那是因为人们没有东西吃,只能吃不消化的观音土充饥,吃的东西排不出去,所以肚子越来越大。”听到这里,叶筱璇和大家都露出了无比惊讶和匪夷所思的表情,与此同时,在他们心中也多了一分对粮食短缺的担忧。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同学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但是由于基础薄弱,生产落后,当时的粮食供应依然紧张,从1955年至199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应运而生的粮票成为计划时代的见证。看到五颜六色花样繁多的粮票,同学们很是好奇,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珍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普遍推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为解决粮食问题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让同学们没想到的是,本市的泗洪县上塘公社的改革之路成为江苏大包干之源,曾经因《人民日报》的报道《春到上塘》名噪全国。生产力得到解放后,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当年粮食就实现了大丰收。此后短短十多年,粮食亩产不断刷新。特别是基因配组育种技术的应用使粮食实现大幅增收,为这一人类伟大创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讲解员阿姨告诉同学们,中国粮食博物馆的馆名就是由袁隆平教授亲笔书写的。听到这里,大家的自豪之情悠然而生。

 在粮食物种区,小记者们看到了常见的稻米、麦子、玉米,还见到了荞麦、青稞、高粱、粟子、稷子、黍子等不常见的品种。在这里,同学们见到了该馆的镇馆之宝——一瓶考古挖掘出土的汉代的已经碳化了的粟。不起眼的小小颗粒穿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向现代人讲述着粮食不仅养育生命更孕育文明。

“如今中国以地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人口。”在参观的尾声,同学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在骄傲之余大家也意识到,中国有13 亿多人口,吃饭是头等大事。如果中国在粮食安全上没有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就无从谈起。粮食安全问题是“红线”,触碰“红线”的后果是灾难性的。20 世纪60年代初曾经发生的“饥荒岁月”并不遥远,告别粮票的日子也不过20多年,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大家不能麻痹松懈,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小记者,觉得要从自己身做起,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

古人常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书呆子”。通过这次参观,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粮食的知识,更在心里种下了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种子。回程的路上,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要像诗人海子写的那样,做一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幸福的人。”(记者 郭瑞 通讯员 曹平)


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