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我的第一次采访(扬州市汶河小学 张益嘉)

发布时间:2017-06-21 浏览:989
分享

我的第一次采访

----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难”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扬州市汶河小学五(6)班  张益嘉

                                         小记者证编号:J171324

                                             指导老师:盛卉


       6月13日上午,汶河小学四(1)班举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难”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举行了听证会,全班分成四小组,各组根据分工,完成了相应的工作,第一组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居民小区虽然实行垃圾分类,但是实行起来难度很大,效果不明显。第二小组通过宣传签名活动,劝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第三小组查阅世界各地对垃圾分类投放的各种方法。第四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居民小区垃圾分类难”的可行性建议。在听证会上,各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

       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现场采访。因为以前从没有在公共场合即兴采访,我感觉有点紧张。当时我想,他们活动经历了两个多月,同学们调查走访了那么多的机关部门,应该需要费用的。在《关心下一代周报》苗苗主任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问了一名男同学:“你们这个项目研究投入了多少资金?”我刚问完,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苗苗老师笑着夸奖我的问题提得好。那位同学思考了一下说:“毕竟这个项目搞得很大,投入了不少资金。”“那你们这些资金是从哪儿来的?”“这还要感谢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是他们无偿提供了分类的垃圾桶。”哦,原来学校垃圾房里的分类垃圾桶是他们班提供的。我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还有同学对记者说,很多居民做不到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这确实是一个习惯问题,而习惯是非常难以改变的。相较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缩小了垃圾填埋的规模,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显而易见,但垃圾分类试点遇冷的现状也表明,推进垃圾分类还面临一些问题。

第四小组通过走访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垃圾分类的投入很少,难以满足需求。垃圾分类的成本巨大,这项成本应分摊在每个家庭中。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回归居民主体,依靠每个家庭的习惯来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约束,这比直接的宣传发动更为有效。

        后来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增强了采访的信心,还认识到了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虽然现在困难比较大,但是只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这项工作很快就会常态化,我们环境将会更加美好。



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