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真情为记可难得

发布时间:2016-10-22 浏览:538
分享
真情为记可难得 ——由一篇学生的日记想到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王晓东 今天早上,批着班内学生的日记。突然,陆玥颖同学的日记闯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一篇就预习课文后所写的随感。 昨晚放学时,我让课代表布置学生读《人琴俱亡》,想不到她不仅及时读了,而且还及时写了自己的感受。对于读后的感受,经常有不少的同学往往会沿袭自己以前的经验或写法,大量概述故事,最后来一点空洞的感受,就是在文学社的征稿中,也能见到不少这样的影子。而且有些所读之书还是以前读的,甚至拿小学里读过的书籍来充数,有的干脆连感受也櫴得写,直接找度娘复制OK。很少有结合新读的文章或书籍写的,除非是老师布置的。当然这不是说不可以写以前读的,但既然是写日记,那读书心得也应该是今天或最近读的,因为日记是写这天的所见、所闻或所感,它形式可以不一,字数可以不限,但内容一定要及时鲜活。可以说,陆玥颖同学是确确实实做到了。 不仅内容时鲜,关键是她写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会。确看她是怎样写的:当子敬去世时,子猷不悲也不哭,这兄弟俩之间似乎有些隔阂,可当我在读到子猷奔丧、坐灵床弹琴、掷琴的情节时,我才恍然大悟,在感动的同时也为此感到震撼。让我原本以为子猷病得很重,早已把生死看开,没想到他强忍的悲痛,竟被“琴”引出,睹琴思人,情郁于中,不能自已。当看到子猷以琴掷地,喊着“子敬啊子敬!你人也不在,琴也消亡”,我才明白,子猷的不悲不哭,原来是大悲大哭的前奏。其心情之悲足以从“掷琴”这个动作中可以窥见。在没有教学本文之前,她就能真切地写出自己阅读文本时的体验历程,这样个性化的体会,确实是我们做老师的所欣喜地看到的。 人琴俱亡在现代汉语中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现在也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可见小作者是查过相关资料的,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而能把这个权威的解释与自己读文本时的最初理解——为心爱的人或心爱之物一起逝去进行着比较。在比较鉴别中求同存异,不断提升着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阅读归纳故事的情节时,简单短小的文本,却探寻到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的文章写法,这也是语文教参中所没有提到的。“看来,我这个大‘傻’得好好努力了”,面对着与常规不同的见解,小作者也着实幽默解嘲了自己一把。 人有性情,物有灵性,人与物心有灵犀,这自然也会人琴俱亡。小作者初读就有着这样的认读感受,本无可非议,就算有错,我内心也是欣喜的,更何况这样的理解感觉比书本的解释要生动得多。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阅读有着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对此,我们的老师不妨也多些发现,多些赏识,也多些包容。因为,有灵魂、思想的阅读远比什么都重要,哪怕他仅仅走了小小的一步。
0

评论(0)